栏目导航

    营养套餐!中国养猪无抗时代核心技术

    2019-01-09 20:24:38 来源: 宣传统战部 点击数:

    ——陈代文团队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大奖背后的故事


    18日,北京人民大会堂灯光璀璨,掌声雷动。中共中央、国务院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,隆重表彰为我国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。我国著名动物营养学家、我校副校长陈代文教授神采奕奕,带领科研团队历经20年凝练的《猪抗病营养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》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。


    日前,农业农村部成立了专项小组,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,购买了该项科技成果,这在中国畜牧界是开天辟地第一次。


    关键词【超前


    扎根西部 心有大我


   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国,也是最大的猪肉消费国。


    上世纪90年代中期,陈代文发现,国内养猪由生产散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养殖在数量上满足了社会需求,但问题越来越突出:养殖业环境日益污染、猪的疫病频发、抗生素等用量增高,让猪肉产品存在安全隐患。


    他跟随我国动物营养学奠基人之一、我校杨凤教授研究“动物营养与健康的关系”,发现传统养殖模式中,“猪饲料+抗生素”构成的“保健品”,让猪免疫机能的第一道防线受到影响,猪对药物形成了依赖,一旦真生病,药物敏感性和治疗效果就要下降,会造成疾病频发、死亡率高,形成一个恶性循环,在养殖业建立“防重于治、养重于防”的生产模式迫在眉睫。


    随着一系列猪的营养与健康关系的理论逐渐被破解,2005年,陈代文组织团队申报教育部“猪抗病营养分子机制”创新团队,提出通过营养精准供给提高猪的免疫力和抵抗能力,提高生猪产业生产效能,成为国际上提出“抗病营养”概念的第一人。然而,申报过程一波三折:团队成员认为攻坚方向不准确,动物生病就需要药物介入,营养怎么可能抗病;评审院士也提出了同样的质疑。从他的坚持,到据理力争,再到申报成功,他终于争取到国家150万元、学校配套150万元的科研经费。陈代文感叹地说,这对此项研究是“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折。”


    从此,这支团队的科研足迹,遍布全国大型猪场。他们由四川农业大学、浙江大学、5家高新技术企业的50余位相关学科科研人员组成,依托国家“863”重点计划、部委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,集中火力进军未知的科研领域。


    “你们想把兽医的事情都干了?”研究饱受同行质疑,都认为只有兽医学才能解决疾病问题,营养供给只能解决生长速度及生长效率,依靠营养实现抗病是“水中望月”。


    “科研就要围绕解决困扰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进行,我们一定要潜下心来,实现理论顶天、技术落地。”陈代文顶住压力,坚持抗病营养理念及技术的正确性和合理性,认为是行业发展的召唤,是社会发展交付的使命,带领老中青三代埋头奋战在实验室里。


    还有很多压力层层包裹着这支团队:抗病营养理论及技术理念很新,如何成功构建疾病动物模型、营养与致病因子互作规律等在国际上几乎无前人开展;抗病营养技术研究学科交叉性强,营养学、免疫学、兽医学、微生态学、生物学怎样擦出火花,一切无迹可循。


    潜心研究,他们一做就是13年。


    从概念提出、框架构建,到任务分工、领域延伸,再到数十家企业的技术推广应用……由于太过疲惫,作为总设计师,陈代文几次昏倒在办公室里。为了腾出白天碰撞火花,他直到现在都习惯了把出差往返乘机安排在晚上,还曾经为急着开会在高速上出过车祸。


    一位团队成员告诉记者,“5+2”、“白+黑”是大家最常态的工作状态。大家不崇尚权威,只崇尚真理,更没人搞“一言堂”,都投入了全部精力,经常争论得面红耳赤。他们顾不上家人,偶尔一个晚上没去办公室工作,都会让幼小的子女不理解。哪一家老人患了重病,谁都没有时间去照顾,只能打电话安慰、打钱到卡上,个别女老师把小孩的事儿一拖再拖。


    一个个深夜甚至凌晨,在成都校区第六实验楼、第七教学楼下,最晚离开的车子,大部分来自动物营养研究所的老师们。很多老师,都不知道陈代文带领团队进行着一场颠覆全国养猪业的技术研究。


    越做思路越清晰,越做兴致越高涨,大量研究空间被团队挖掘了出来。


    他们围绕营养与肠道健康、病原性和饲料源性致病因子互作规律开展了系统研究,从整体、组织、细胞及分子水平探明了营养的抗病功效及机制,于2013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。他们继续科研的脚步,通过各类全国性学术研讨会阐述观点,公布在大量A股上市企业推广应用后的显著效果。


    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,新技术得到了同行普遍认同。


    关键词【领先


    实用效益显著 深度合作升级


    我国每年生产的抗生素,近一半被养殖的动物吃掉,其中猪吃掉约60%,非正规养殖场出来的猪内脏多少都存在抗生素、重金属残留,猪内脏又一贯是中国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。


    他们供给精准营养后,尽管有病原微生物入侵感染,猪的发病率可明显降低。通过实践分析,新成果若在全国推广应用,一年可在猪身上减少40-60%的抗生素投入,这是一场颠覆性革命。放眼欧美高端生猪养殖场,“抗病营养”研究远没有我国如此深入系统完整。


    截至目前,陈代文带领团队推广应用生产抗病饲料2931万吨,出栏生猪1854万头,新增产值1168.3亿元,利润72.9亿元;减少抗生素使用6000吨,减少的猪死亡200万头,减少排粪污400万吨。


    坚定的信念,总是具有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。


    数月前,一个重大消息引起国内养殖行业的巨大波动,农业农村部正式提出“2020年饲料中全面禁止添加抗生素”,并公布关于20182021年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工作的通知,明确了养殖端减抗和限抗的时间表。


    为实现饲料中抗生素在2020年的全部退出,农业农村部启动了替代技术的研发与集成,而陈代文主持的“猪抗病营养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”,则成为打破壁垒的引领性新技术。农业农村部以政府名义采购这项技术集成,将把其“傻瓜化”,作为2020年以后的主推技术广泛推广应用,这在国内畜牧业十分罕见。


    陈代文提出的以“玉米豆饼型饲料”为主走向以“杂粮杂饼型饲料”为主,引起国家相关部委重视:走中国特色畜牧业现代化道路,彻底摆脱进口大豆和玉米的养殖传统模式,利用中国大量农作物副产物,实现高效、生态、安全、优质的养殖新模式,依靠国内资源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。


    河南一家科技公司生产兽药,随着农业农村部“禁止抗生素”的提出,像他们一样的很多兽药生产公司都难以为继,企业生存出现了危机。该企业敏锐地看到了限制抗生素的使用而衍生的巨大商机,主动找到陈代文团队寻求生产转型,目前已经借助新技术,变身为生产猪肠道营养品的高科技企业。


    国际权威同行,看到这支团队发表的高水平论文和专著,纷纷上门寻求国际合作——


    2017年,法国安迪苏公司上门寻求合作,将全球唯一的猪营养研发中心“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中心”落户动物营养研究所,3年资助750 万,成为养殖业“产学研”国际合作模式的新典范。


    团队研究的猪抗病营养关键参数,已被写入欧美动物营养学书籍及美国NRC最新猪饲养标准,这在中国养殖业十分罕见。


    日前,全球知名的Springer Nature出版集团项目官员专程赴川,提供全部费用,邀请团队出版英文专著,要利用新理论,推动抗病营养理念及技术的全球化交流。专著一旦出版,既会将新技术应推广于全球畜牧行业,又会为研究人的营养与健康参考依据,更会为全球从事食品科学的科研工作者提供新思路。


    关键词【高效


    “遥控”猪免疫力 实现高效生产


    “我国畜牧业仍是转型过程中的低效、高成本产业。”陈代文介绍,我国畜牧业年产值约3万亿,生猪生产就达到了1.4万亿,占整个畜牧业的47%


    我国生产1公斤猪肉的直接成本,约是美国的两倍。因为优良猪品种、大豆和玉米等饲养原料、畜药大部分从国外进口,加上养殖过程中死亡率高、饲料转化效率低、生长周期长,均是生产低效的主要原因,已是畜牧业转型升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。


    “去国外高价引进的优良猪品种,由于国内管理水平低、养殖环境不达标、配套设施不到位,不能达到国外的‘富养’条件,猪的优良品质和遗传基础很快退化,反复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也就见怪不怪。”他介绍说。


    按全国一年7亿头猪出栏量计算,对比美国生产水平,他算了一笔帐:我国一年要多养1千多万头母猪,因为一部分母猪要生病死掉,这一块养殖成本就比美国多了近1亿元。实现7亿头出栏量,还要有8.5亿头仔猪出生,因为约1.5亿头仔猪中途要死掉,相比美国又要损失上千亿。核心问题,就是猪的健康问题,因为不健康,导致猪生病、生长慢、死亡率高。


    他们研究得到:免疫系统被过度激发或免疫机能受到抑制,都会失去对动物的保护作用,营养可促进猪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和正常机能的维持。团队实现了技术落地,把成果变为营养饲料,促进猪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和正常机能维持,减少平时对免疫系统的过度刺激和抑制,让其处于休养生息,在需要动用免疫机能时再发挥出最佳功效,可使猪的生产水平提高20-30%


    例如:猪肠道疾病的发生,占据了所有猪病的70%,容易脱水而死。团队研发的营养饲料给仔猪吃,能让仔猪腹泻率低于3%,让仔猪死亡率低于2%,而国内死亡率一般为10-20%,国外控制得最好的死亡率则小于5%


    “四川把技术成果全部用到位的话,每年少养100万头母猪,便可实现当前生猪产值目标,一年可节约50-100亿元的饲养成本。”他向记者介绍。


    关键词【生态


    避免猪大吃大喝 从食物链上减少污染


    “科技要有全局视野观,保护生态也是我们的攻坚战。”陈代文提出“营养减排”三步走,来减少对生态的破坏:一是提高饲料利用率,让猪吸收好长得快;二是优化饲料投入,让猪少吃少排;三是对添加剂安全评估与优化。


    据了解,传统养殖让猪摄取的蛋白质太高,约1/3变成了肉,另外的2/3排出去,导致猪场的氨、硫化氢等气体污染严重,产生难闻的臭气。


    科研工作者模拟动物体内生物环境,让饲料在体预加工和预消化。比如,菜籽压榨后形成的菜籽粕存在有毒有害物质,但1/3以上又是蛋白质,传统供给要造成消化困难,他们利用微生物发酵来降解有毒有害物质,模拟猪体内酶来分解大分子,处理后让其具有与豆粕同近的营养价值,让猪吸收营养省时省力。团队还在尝试创新工艺,把大豆等原料功能提档升级,让豆粕与奶粉、鱼粉具有相近价值。


    团队通过优化营养结构研究,筛选了大量全价饲料配方,提出了“猪吃什么、怎么吃、吃多少的问题”的最佳方案,让猪吃得少,排泄少,却长得又好又快。


    目前,我国一年生产约2亿吨配合饲料,一部分不能转化为肉、蛋、奶,最终化为粪尿排泄到环境里,每年排放氮约100万吨、磷约100万吨。每年浪费的饲料能量相当于1.5个三峡大坝一年的发电量,换成谷物大致是4000万吨,换成蛋白质是600万吨,换成大豆原料是1500万吨,浪费量十分惊人。


    他们让猪吃得更科学,可减少10%有机物和氮的排放,减少50%磷的排放,减少80%以上铜和锌的排放,实现从食物链端解决生态链的一些难题。


    陈代文表示,下一步,团队计划用若干年重点研究解决生猪“优质”的营养问题,让猪肉从“放心”到“好吃”。

    考察隆昌英格瑞产品生产工厂设备


    走访三台县生态猪养殖场

    团队进行动物实验样品采集


    【作者:李劲雨】(Top) 返回页面顶端